💯施政報告2021正式岀爐❗

💯施政報告2021正式岀爐❗

特首林鄭月娥於10月6日發表2021年施政報告,交代過往900多項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以及倡議北部都會區發展、重啟馬料水填海、興建白石角站等。
馬上帶大家睇下今年會有什麼土地及房屋發展政策和措施💟💟💟💟

一、土地發展

i. 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

  • 特首林鄭月娥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北部都會區包括天水圍、元朗、粉嶺、上水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並有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等。北部都會區一帶擁有七個跨境陸路口岸,可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及連繫大灣區。
    另外,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都會區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帶望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並營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獨特都會景觀。
  • 《發展策略》中提出的鐵路項目包括
    • 連接洪水橋╱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
    • 將北環線向北伸延,經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
    • 探討將東鐵線伸延至深圳羅湖並在深方設立「一地兩檢」口岸,在現有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增設一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
    • 將北環線由古洞站向東伸延,接駁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一帶,再南下經打鼓嶺、皇后山至粉嶺
    • 探討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
  • 提升洪水橋╱厦村為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並在與前海隔灣呼應的流浮山建設具規模、地標性的創科設施,為北部都會區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 盡量把「無地域限制、帶動就業機會」的政府設施及寫字樓遷往北部都會區。
  • 通過政府逐步收回北部都會區內數百公頃私人擁有的濕地和魚塘,提升包括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共約2000公頃保育用地的生態功能。
  • 維港都會區亦擴大至包括「明日大嶼願景」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
  • 下一屆政府或設副司長職位,負責領導「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願景」等大型區域發展。

ii. 增加創科用地

  • 善用落馬洲管制站遷往深圳新皇崗口岸後騰出的土地和毗鄰的部分魚塘和鄉郊土地,加上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內原有用地規劃,將增加合共約150公頃土地作創科用途,以構建新田科技城。

iii. 近岸填海

  • 發展局會審視涉及約220公頃的龍鼓灘填海和約220公頃的屯門西地區規劃,目標是在明年上半年爭取立法會撥款啟動這項開拓土地的規劃及工程研究。
  • 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以提供創科用地。
  • 多項搬遷政府設施往岩洞的項目,預計由2027年起將陸續騰出超過40公頃土地作房屋和其他有利民生用途。
  • 持續推進的大型項目及策劃中的項目可望於中、長期提供約40萬至50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加上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可供興建房屋單位的新開拓土地,2031-32年後的下一個十至十五年的供應可高達56.5萬至68.6萬個。

iv. 其他加快土地供應的措施

  • 進行新一輪「綠化地帶」檢討,集中檢視坡道較高和距離已建設地區較遠的用地。
  • 釋放新界祖堂地:儘管沒有正式數字,但新界有不少祖堂地可供發展。在《施政報告》諮詢會上,我收到不少意見表示應修訂《新界條例》放寬出售祖堂地限制,並提供合理機制處理司理出缺問題。我同意可
  • 考慮修訂《新界條例》放寬出售祖堂地限制。
  • 發展局會把「標準金額」補價模式擴展至新發展區「加強版傳統新巿鎮發展模式」下的原址換地申請。
  • 現有放寬舊工廈重建地積比率及免收整幢改裝的地契豁免書費用的兩項措施,將延長至2024年10月。

二、房屋供應

i. 北部都會區內的房屋用地

  • 北部都會區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可提供約35萬個住宅單位,同時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估計可提供的住宅單位為約16萬至18.6萬個。連同現有的三十九萬個住宅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萬至92.6萬個,一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而都會區內的職位數目亦將由現有11.6萬個增加至約65萬個,當中約15萬個為創科產業的相關職位。

ii.公營房屋供應

  • 在未來十年(即2022-23至2031-32年度),政府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滿足期內預計的30.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
  • 未來十年的公屋建屋量當中,三十多萬個單位可能只有三分一在首五年落成。
  • 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並在發展局的配合下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
  • 行政會議近日批准由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市建局合作重建大坑西邨,重建後的項目可提供超過3300個單位,當中包括1300個供重置現有租戶的單位,及2000個由市建局發展的「港人首次置業」單位。
  • 運房局已覓得足夠土地提供原先承諾目標的1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並建議再額外提供5000個單位,令整體供應在未來幾年可增至20000個,並將相關資助計劃的資助額增至116億元。

iii. 私營房屋供應

  • 爭取未來十年準備好約170公頃土地,透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為市場提供可興建約10萬個單位的用地。數字並未計及市區重建局(市建局)項目和其他私人土地發展項目。

Source : Yahoo 新聞

Share this post